收藏篮
0
0 G


联系我们
旺旺: artstar74

微信联系

art_star



选片帮助 收藏本站
您好!请 登录注册 成为会员


HI-FI 凱斯賈瑞特(Keith Jarrett) 科隆演奏会
影片海报
收藏
大小: 0.25 G 清晰度: 0 * 0 人气: 0
视频:
音频:
标签:
CD
又名:
HI-FI 凱斯賈瑞特(Keith Jarrett) 科隆演奏会
主演:
凱斯賈瑞特
类型:
hifi
剧情介绍
樂手:凱斯賈瑞特(Keith Jarrett) 專輯名稱:科隆演奏會(The Koln Concert) 初版時間:1975年 發行公司:ECM 假如你喜歡鋼琴,卻錯過了這張專輯,將會是一生的遺憾。這是一張「外行人聽了感動、內行人聽了歎服」的精彩專輯,值得細細品嚐。 《科隆演奏會》全長近七十分鐘,全部是賈瑞特不看譜、即興揮灑出來的臨場創作。當時三十歲的賈瑞特,把那台鋼琴幻化成滾滾白雲、滔滔大海,指隨意走,染織出一大片層層疊疊豐盈美麗的聲音之海,飄游翻飛、妙不可言。賈瑞特有個著名的怪癖︰彈到興緻高昂處,往往跟著琴聲一起吟哦、嘶吼,這些忘情的「亂唱」都跟琴聲一起收錄到了唱片裡,聽起來別有奇趣。 一些介紹與評論: Keith Jarrett:Coln Concert 這是一張爵士鋼琴獨奏唱片。我唯一 想說是,我雖然是個無神論者,但聽完這張唱片後,我不能不相信音 樂女神於1975年1月24日降臨了德國科隆歌劇院。如果我死後上帝只准 我帶一張唱片的話,我一定會選擇這張。因為我已經聽了她幾十遍, 還是參不透其中的奧妙。帶上這張唱片一定會讓我在可怕的地獄裡不 至於太無聊。 (袁越:20世紀流行樂20張最佳專輯 http://www.booker.com.cn/big5/paper56/1/class005600005/hwz107177.htm) by Albert Yue Yuan 這是一套雙LP唱片(CD編號ECM1064/65,The Koln Concert)。就像傑瑞 特的其他獨奏音樂會唱片一樣,曲目都沒有名字,只是編號為第一和 第二兩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分為A,B,C三小部分。當傑瑞特奏響第一個 音符時,你的第一感覺可能會是:鋼琴聲失真了!的確,這架破鋼琴 的音色過於明亮了,難怪傑瑞特一開始不想彈它。但聽下去你就會發 現這一失真的音響效果正好與傑瑞特的演奏風格配合得天衣無縫。音 樂一開始像是一段緩慢的,節奏自由的古典小品,聽起來甚至有點像 中國民歌。鋼琴家顯然十分疲倦,他在慢慢調整自己,讓音樂把自己 帶入狀態。就在他右手努力地在鍵盤上尋找可以發展下去的動機時, 他的左手始終在彈著輕柔溫暖的和聲,藉以緩和氣氛。他曾找到了好 幾個在我看來十分不錯的動機,對它們傑瑞特也進行了一些越來越有 爵士味的變奏,可他本人顯然並不十分滿意。有一個很值得聽眾注意 的細節是:傑瑞特有時邊彈邊跟著哼唱,那同時發出的人聲與琴聲其 音高是一模一樣的,這說明這位即興演奏大師按下的每一個鍵都是他 心裡想彈的那個音,我們聽到的真正地是他的創造,而不是隨機的音 響組合。他無以倫比的演奏技巧不過是為與聽眾的即時交流提供了可 能性而已。這段「熱身」進行了七分多鐘。突然,就像是音樂之神突 然降臨,在左手漸漸引出的固定節奏之上,傑瑞特的右手奏出了一段 無以倫比的優美旋律。我喜歡把這個溫暖而堅定的動機叫做「希望主 題。傑瑞特自己也似乎被這段旋律感動得從睏倦中清醒過來,居然禁 不住叫了起來。且慢!他突然停了下來,似乎有意調調聽眾的胃口, 又似乎告訴你希望不能來得太早。他又開始在鍵盤上隨意地試驗起來, 像是在尋找什麼。啊!找到了!一個新的節奏型在傑瑞特的左手指下 緩緩流出,對,這才是爵士的味道!傑瑞特對自己的發現驚喜地大叫 起來,那個「希望」主題再次隨著新的節奏冒了出來,充滿了整個大 廳。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接下來的一段對那個希望主題的即興變奏, 不過如果你想在音樂史上找到一段比她更優美,更積極,更樂觀的音 樂恐怕是不可能的。唯一遺憾的是她太短了,也許傑瑞特想告訴你光 是希望還不行,還要努力奮鬥吧。音樂又變成了自由節奏的狂想曲, 不過這段音樂正好向人們展示了傑瑞特天才的即興演奏技巧。鍵盤下 緩緩流出了許多美妙的短小動機,每一段都被傑瑞特用各種調式和和 聲加以變奏。聽眾也被這豐富多采的音樂語言牽引著,走過生活中的 喜怒哀樂。正當人們還沉浸在對往事的追憶中時,悄悄地,傑瑞特的 左手又引進了一段極富動感的節奏,把人們的思路引到了一起。同時, 又有一段不知從哪裡來的優美旋律從他的右手指下冒了出來。就像那 個希望主題一樣,這段旋律也是充滿了樂觀精神,而且又多了份成功 的喜悅。對了,就叫她「成功」主題吧!不同的是,傑瑞特左手的伴 奏充滿了力度,有力地烘托著「成功」主題給人們帶來的信心和力量。 到後來,傑瑞特似乎越來越喜歡這個來自左手的伴奏型,他的右手竟 然放棄了旋律的演奏,轉而為這個伴奏型彈起和弦來。這段動感的演 奏會讓你覺得眼前出現了一位凱旋的將軍,他騎著戰馬,手中高舉寶 劍,身後紅旗招展,前面人潮如海,歡迎他和他的軍隊進入被解放的 城市。慢慢地,軍隊近了城門,城內人們的歡呼聲更加響亮了。終於, 城門砰地一聲關上了,將軍自信的表情和人們狂熱的歡呼聲都已成為 過去,門後只傳來了漸漸遠去的馬蹄聲……… 這段可稱之為鋼琴史上最偉大的樂章之一的第一部分共用了26分15秒, 佔了LP唱片的一整面。幸虧如此,如果再長點的話出版商肯定會左右 為難,不知在哪裡暫停才好了。第二部分的A,B各佔了LP的一面,但 它們其實是一段連續的演奏。一開始,人們聽到的是極為典型的傑瑞 特式的即興演奏。他用左手極為快速地敲著單音作為節奏,右手則在 這類似吉它的急速節奏上彈出了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即興變奏。在 這段有些鄉村味道的樂曲中人們偶爾還可以聽到早期拉格泰姆風格的 華彩樂段,黑人靈歌似的美妙和聲,還有布魯斯的憂怨。傑瑞特似乎 在向歐洲聽眾展示豐富多采的美國音樂,又似乎在向人們介紹黑人音 樂對人類文化寶庫的偉大貢獻。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段近八分鐘的即 興演奏中,傑瑞特的右手一直以極快的速度彈著那個單音節奏,如果 你有機會在琴上試一下,同時右手再順便彈點什麼你最熟的東西,你 就會發現左手這樣堅持八分鐘是多麼不易!這段快速的即興演奏幾乎 是突然停下的。然後,你會聽到四個輕柔的和弦,就這麼簡單,彷彿 是變魔術,聽眾一下子就從喧鬧的酒吧裡進入了一座教堂,這裡似乎 正在舉行一場宗教儀式,氣氛肅穆莊嚴。傑瑞特似乎在用這段凝重的 音樂告訴人們,儘管黑人對世界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貢獻, 可至今仍受著不平等的對待。他似乎要聽眾和他一起追悼那些歷史上 為正義而鬥爭過的英雄們。音樂就在這莊嚴的氣氛中結束了第二部分 的A面。 第二部分的B面則一改前面兩部分的大起大落而變得十分平穩流暢。傑 瑞特一面用左手以令人驚奇的準確性彈著一段切分的,中速的伴奏音 型,一面用右手彈著一段典型爵士風格的即興演奏。在裡面傑瑞特隨 意地進行著各種和弦和分解和弦的嘗試。在試驗中他抓住了一種雙音 輪奏的音型,這個簡單的音型給了他很大的自由在調與調之間遨遊。 最後,傑瑞特終於找到了一個平和安祥的動機。對這個動機的不斷加 強的變奏讓我覺得自己正借助音樂的翅膀,掙脫了世間的一切束縛, 向天堂飛去。音樂最後在一小段溫柔甜美的旋律下輕輕結束。 第二部分的C面其實是一段加演。雖然很短,但那如歌的旋律仍然讓人 難以忘懷。難怪音樂會結束後人們的掌聲久久不能平息;難怪這張唱 片在全世界賣了二百萬張,成為音樂史上銷量最大的鋼琴唱片;難怪 有那麼多人因此而迷上了爵士音樂;難怪德國權威的音樂雜誌《立體 聲》把她評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最佳唱片! 這張唱片獲得巨大成功之後,有人把她記成譜,以便後人模仿。但傑 瑞特一直不同意出版這張樂譜,因為他要人們永遠記住這其實只是一 次事先沒有任何構思的即興演奏。直到近幾年在人們的不斷要求下, 樂譜才得以出版。這倒提醒我應該在這篇文章的結尾重申一下,上文 關於音樂的描寫只是我個人的感覺,聽眾們一定會有自己獨特的體驗。 畢竟,連傑瑞特自己在敲響第一個鍵盤以前,也不知道會彈出什麼東 西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只要你是個真正愛音樂的人,那麼無論你 身邊發生了什麼不走運的事,無論你的情緒因此如何低落,我建議你 找個夜深人靜的晚上,給自己騰出一個小時的時間,然後泡上一杯香 茶,把這張唱片放進CD機,你的一切煩惱就會煙消雲散。 (轉自:http://www.sinologic.com/newmusic/special/yuan.html) 「這是無數接受古典音樂訓練的學生聽爵士樂的開始,而且我還知道有太多主修古典鋼琴的學生,被這張專輯感動得痛哭流涕,甚至自己採譜來練。 我知道有一個學生,竟然用科隆的段落當成他古典鋼琴學期考的作業,當然他被教授罵了一頓,可是他自己卻很滿足,覺得這樣很棒。 這張專輯其實用了很多古典鋼琴的主題,所以才那麼能獲得古典樂迷和古典鋼琴家的讚賞;另一方面,它也讓很多人從這一張專輯開始去聽、去認識『即興演奏』是怎麼一回事。 古典音乐爱好者的爵士入门 ——记基思.贾勒特和他的《科隆音乐会》 古典音乐与爵士乐有很多不同。从音乐上讲,古典音乐强调旋律,爵士乐强调节奏;古典音乐大都严格地按照十二平均律法则调音和演奏,爵士乐则有其特殊的“蓝调”(Blue Note,指比大调音阶中的III音和VII音略微降低不到半音的音);古典音乐的演奏者都是照谱弹奏,爵士乐则以即兴演奏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乐手水平的唯一标准。从演奏方式上讲,古典音乐大都在音乐厅里演奏,听众须正襟危坐,不许出声;而爵士乐却大都在飘着烟味和酒气的小酒吧里演奏,听者往往人手一杯啤酒,边听边摇头晃脑,脚上还打着节拍,精彩之处还要叫声好。但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的起源。古典音乐起源于欧洲的教堂,被认为是演奏给神听的;爵士乐则起源于美国黑人的酒吧,是伴舞用的,也间或作为客人的“下酒音乐”。这一文化上的不同直接造成了古典音乐以严谨而优雅的风格称雄欧洲,而爵士乐则以随意而个人化的风格享誉美洲大陆。 对古典音乐爱好者来说,如果你想要迈进爵士乐的大门,就必须了解上面所说的两种音乐的区别。这些不同之处好比一道道门坎,只有当你跨过这些门坎之后,才能领略到爵士乐——这一人类文化宝库中丰富的精神宝藏。幸好,近二三十年里两个领域的音乐家门互相学习、借鉴,创造出了许多融合性质的音乐,为我们提供了跨越这一道道门坎的梯子。下面要介绍的这张唱片就可以被看成是一把出色的梯子。 这是一场钢琴独奏的实况录音。钢琴可以说是唯一可以在两种音乐中都能经常听到的乐器,它在爵士乐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一方面,爵士乐的前身,即拉格泰姆(Ragtime)就是指在酒吧里演奏的钢琴音乐;另一方面,早期爵士乐中的钢琴是与贝司、吉他、鼓等一起被用来给小号、萨克斯等吹奏乐器提供节奏与和声的,因此这四种乐器被称为乐队中的节奏部分(Rhythm Section)。这一对钢琴的“歧视”一直持续到30年代,虽然那时曾出了位技巧高超的钢琴手阿特.泰图姆(Art Tatum)。真正让钢琴走到前台的是40年代出现的比暴扑(Be-Bop)。在这个讲究个性的音乐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巴德.鲍威尔(Bud Powell)、奥斯卡.彼得森(Oscar Peterson)、萨龙尼奥.芒克(Thelonious Monk)等一批出色的钢琴手。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爵士领域又出了位划时代的人物,他就是白人钢琴家比尔.埃文斯(Bill Evans),他的乐队居然只有钢琴,贝斯和鼓这三样 “节奏乐器 ”!在他的带领下,这三样乐器成了互相平等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埃文斯在演奏上大量借鉴了古典音乐的演奏手法,他的才华影响了他以后的一大批钢琴手,其中包括我们要介绍的这张唱片的主角:基思.贾勒特(Keith Jarrett)。 贾勒特生于1945年5月8日,是个黑白混血儿。在他3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发现他很有音乐天赋,便开始教他弹钢琴。果然,他的弹奏技术提高很快,成了小有名气的神童,7岁便登台演奏。那时他弹的都是古典音乐。上中学后,受环境影响,贾勒特迷上了爵士乐。为此他还学了一段时间的萨克斯和鼓,成了中学里的小爵士乐队的全能乐手。中学毕业后他拒绝了一笔到巴黎学习古典音乐的奖学金而继续留在美国学习爵士乐,并成立了自己的三重奏乐队。这时他已专攻钢琴,而且风格上与比尔.埃文斯十分相像。乐队一开始并不成功,他便移居纽约,希望能有机会施展他的才华。很快,机会来了。纽约一个著名的爵士酒吧“前卫村”给了他一次演出机会,那天台下正好坐着爵士史上最伟大的鼓手阿特.布雷基(Art Blakey)。布雷基看中了贾勒特的才华,请他担任自己领衔的爵士信使(Jazz Messengers)乐队的钢琴手。那年贾勒特还不到20岁。一年之后贾勒特又加入了另一支有名的查尔斯.劳埃德(Charles Lloyd)四重奏乐队,并随乐队多次去欧洲演出。他的才华引起了许多欧洲唱片商的注意。1970年,贾勒特受邀加入了爵士史上最伟大的小号手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的乐队,在乐队中弹电钢琴。70年代爵士乐经历了一场相当短命的革新,即电子化。乐手们纷纷把自己的乐器连上了功率巨大的扩音设备,并模仿摇滚乐的演奏方式。后人把这一时期叫做爵士的融合(Fusion)时代。 就在爵士乐手们追求这种哗众取宠的音乐效果时,一个德国人悄悄地开始进行当时相当反潮流的尝试。曼弗雷德.埃彻(Manfred Eicher),这位前贝司手在德国成立了一家取名为 “现代音乐版”(Edition of Contemporary Music,简称 ECM)的唱片公司。他试图把爵士乐与古典音乐融和起来,把爵士音乐请进以前专供古典音乐使用的音乐厅,而不是小酒吧。他自己也不清楚其后果会是什么,所以给公司起了这么个概念模糊的名字。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做了三件事:一是把乐器上的电插头通通拔掉,让乐器还原为自然的原音。二是对录音设备进行了革新,力图使乐器定位更准确,并把残响时间加长,造成一种音乐厅的效果,即使这样做有时会使声音略微失真也在所不惜。第三件事是与贾勒特签订了录音合同,并出版了一张录音室专辑《面对你》(Facing You),录的是贾勒特演奏自己作品的钢琴独奏。这张专辑在欧洲获得了意外的成功。之后,贾勒特于1973年赴欧洲巡回演出,举办了18场钢琴独奏音乐会。这些音乐会无一例外都是即兴演奏。贾勒特事先都尽量使自己忘掉音乐,脑子里没有任何动机或构架。他要和听众与他一起欣赏创造音乐的过程。这恐怕在音乐史上是没有先例的。更为难得的是,贾勒特在这18场音乐会上的表现均十分出色,没有一场让听众失望。他卓越的演奏技巧让欧洲听众充分领略了爵士乐即兴演奏的魅力。同年,ECM将他在不来梅和洛桑的两场音乐会做成3张LP一套的专辑出版,结果这套唱片被《时代》、《立体声评论》等4家有影响的杂志评为年度最佳唱片,并获格莱美奖提名。 这套唱片的成功让行家大跌眼镜,事先谁也没有料到一套3张唱片的钢琴即兴演奏能在唱片市场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更让人难以预料的是,两年后贾勒特在科隆举办的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取得了更大的、几乎是划时代的成功。演出于1975年1月 24日在德国科隆的歌剧厅举行。演出前一天晚上,贾勒特小时侯一次事故落下的背疼病又犯了,疼得他一夜没睡好觉。演出前他又发现台上的钢琴品质很差,于是他请求延期,主办机构好说歹说才把他请到台上。事后人们才发现正是这背疼病和一架破钢琴,还有科隆歌剧厅独特的音响环境,造就了钢琴史上的一件杰作。 这是一套双LP唱片(LP编号ECM-2-1064, CD编号ECM 1064/65, The Koln Concert)。就像贾勒特的其他独奏音乐会唱片一样,曲目都没有名字,只是编号为第一和第二两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分为A、B、C三小部分。当贾勒特奏响第一个音符时,你的第一感觉可能会是:钢琴声失真了!的确,这架破钢琴的音色过于明亮了,难怪贾勒特一开始不想弹它。但听下去你就会发现这一失真的音响效果正好与贾勒特的演奏风格配合得天衣无缝。音乐一开始像是一段缓慢的,节奏自由的古典小品,听起来甚至有点像中国民歌。钢琴家显然十分疲倦,他在慢慢调整自己,让音乐把自己带入状态。就在他右手努力地在键盘上寻找可以发展下去的动机时,他的左手始终在弹着轻柔温暖的和声,借以缓和气氛。他曾找到了好几个在我看来十分不错的动机,对它们贾勒特也进行了一些越来越有爵士味的变奏,可他本人显然并不十分满意。有一个很值得听众注意的细节是:贾勒特有时边弹边跟着哼唱,那同时发出的人声与琴声其音高是一模一样的,这说明这位即兴演奏大师按下的每一个键都是他心里想弹的那个音,我们听到的真正地是他的创造,而不是随机的音响组合。他无以伦比的演奏技巧不过是为与听众的即时交流提供了可能性而已。这段 "热身 "进行了7分多钟。突然,就像是音乐之神突然降临,在左手渐渐引出的固定节奏之上,贾勒特的右手奏出了一段无以伦比的优美旋律。我喜欢把这个温暖而坚定的动机叫做 “希望主题”。贾勒特自己也似乎被这段旋律感动得从困倦中清醒过来,居然禁不住叫了起来。且慢!他突然停了下来,似乎有意调调听众的味口,又似乎告诉你希望不能来得太早。他又开始在键盘上随意地试验起来,像是在寻找什么。啊!找到了!一个新的节奏型在贾勒特的左手指下缓缓流出,对,这才是爵士的味道!贾勒特对自己的发现惊喜地大叫起来,那个“希望”主题再次随着新的节奏冒了出来,充满了整个大厅。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接下来的一段对那个希望主题的即兴变奏,不过如果你想在音乐史上找到一段比她更优美,更积极,更乐观的音乐恐怕是不可能的。唯一遗憾的是她太短了,也许贾勒特想告诉你光是希望还不行,还要努力奋斗吧。音乐又变成了自由节奏的狂想曲,不过这段音乐正好向人们展示了贾勒特天才的即兴演奏技巧。键盘下缓缓流出了许多美妙的短小动机,每一段都被贾勒特用各种调式和和声加以变奏。听众也被这丰富多采的音乐语言牵引着,走过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正当人们还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中时,悄悄地,贾勒特的左手又引进了一段极富动感的节奏,把人们的思路引到了一起。同时,又有一段不知从哪里来的优美旋律从他的右手指下冒了出来。就像那个希望主题一样,这段旋律也是充满了乐观精神,而且又多了份成功的喜悦。对了,就叫她“成功”主题吧!不同的是,贾勒特左手的伴奏充满了力度,有力地烘托着“成功”主题给人们带来的信心和力量。到后来,贾勒特似乎越来越喜欢这个来自左手的伴奏型,他的右手竟然放弃了旋律的演奏,转而为这个伴奏型弹起和弦来。这段动感的演奏会让你觉得眼前出现了一位凯旋的将军,他骑着战马,手中高举宝剑,身后红旗招展,前面人潮如海,欢迎他和他的军队进入被解放的城市。慢慢地,军队近了城门,城内人们的欢呼声更加响亮了。终于,城门砰地一声关上了,将军自信的表情和人们狂热的欢呼声都已成为过去,门后只传来了渐渐远去的马蹄声…… 这段可称之为钢琴史上最伟大的乐章之一的第一部分共用了26分15 秒,占了LP唱片的一整面。幸亏如此,如果再长点的话出版商肯定会左右为难,不知在哪里暂停才好了。第二部分的 A,B各占了LP的一面,但它们其实是一段连续的演奏。一开始,人们听到的是极为典型的贾勒特式的即兴演奏。他用左手极为快速地敲着单音作为节奏,右手则在这类似吉它的急速节奏上弹出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即兴变奏。在这段有些乡村味道的乐曲中人们偶尔还可以听到早期拉格泰姆风格的华彩乐段,黑人灵歌似的美妙和声,还有布鲁斯的忧怨。贾勒特似乎在向欧洲听众展示丰富多采的美国音乐,又似乎在向人们介绍黑人音乐对人类文化宝库的伟大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近8分钟的即兴演奏中,贾勒特的右手一直以极快的速度弹着那个单音节奏,如果你有机会在琴上试一下,同时右手再顺便弹点什么你最熟的东西,你就会发现左手这样坚持8分钟是多么不易!这段快速的即兴演奏几乎是突然停下的。然后,你会听到四个轻柔的和弦,就这么简单,仿佛是变魔术,听众一下子就从喧闹的酒吧里进入了一座教堂,这里似乎正在举行一场宗教仪式,气氛肃穆庄严。贾勒特似乎在用这段凝重的音乐告诉人们,尽管黑人对世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可至今仍受着不平等的对待。他似乎要听众和他一起追悼那些历史上为正义而斗争过的英雄们。音乐就在这庄严的气氛中结束了第二部分的A面。 第二部分的B面则一改前面两部分的大起大落而变得十分平稳流畅。贾勒特一面用左手以令人惊奇的准确性弹着一段切分的,中速的伴奏音型,一面用右手弹着一段典型爵士风格的即兴演奏。在里面贾勒特随意地进行着各种和弦和分解和弦的尝试。在试验中他抓住了一种双音轮奏的音型,这个简单的音型给了他很大的自由在调与调之间遨游。最后,贾勒特终于找到了一个平和安祥的动机。对这个动机的不断加强的变奏让我觉得自己正借助音乐的翅膀,挣脱了世间的一切束缚,向天堂飞去。音乐最后在一小段温柔甜美的旋律下轻轻结束。 第二部分的C面其实是一段加演。虽然很短,但那如歌的旋律仍然让人难以忘怀。难怪音乐会结束后人们的掌声久久不能平息;难怪这张唱片在全世界卖了200万张,成为音乐史上销量最大的钢琴唱片;难怪有那么多人因此而迷上了爵士音乐;难怪德国权威的音乐杂志《立体声》把她评为20世纪70年代的最佳唱片! 这张唱片获得巨大成功之后,有人把她记成谱,以便后人模仿。但贾勒特一直不同意出版这张乐谱,因为他要人们永远记住这其实只是一次事先没有任何构思的即兴演奏。直到近几年在人们的不断要求下,乐谱才得以出版。这倒提醒我应该在这篇文章的结尾重申一下,上文关于音乐的描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听众们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毕竟,连贾勒特自己在敲响第一个键盘以前,也不知道会弹出什么东西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你是个真正爱音乐的人,那么无论你身边发生了什么不走运的事,无论你的情绪因此如何低落,我建议你找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给自己腾出一个小时的时间,然后泡上一杯香茶,把这张唱片放进CD机,你的一切烦恼就会烟消云散。 专辑介绍: Amazon.com essential recording Keith Jarrett在1975年的科隆演奏会(The Koln Concert)是爵士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是即兴作曲/钢琴独奏的永恒经典,几乎达到了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 科隆演奏会时的Keith Jarrett正处于一个钢琴家的巅峰时期,而这场演奏会背后的故事也颇耐人寻味:由于不得不使用一架音色不够完美的钢琴——偏弱的较高、低声部,让Keith选择集中于弹奏钢琴的中部,结果创作出有别于Keith以往所有作品的全然不同的音乐语言。 这里你将听到的每一个音符、每段旋律、篇章都是来自钢琴家自发性的即席创作——持续翻滚的节奏通过Keith强有力的左手产生出巨大的催眠力量,将你卷入他的思维、灵魂,经历一片超越语言的诗意与意境;源源不断的灵感滑过Keith的十指,他不时的浅吟低唱仿佛自己都惊异于自己创造出的音乐——或许这音乐是来自正围绕着他的缪斯的启示,或许此时缪斯正附身于他,人们说这是一场‘通灵’的音乐会并不为过。 也如一些人指出的,其中第三首(Part IIB)是全场的高潮所在——它从Keith赤裸的心灵流淌出并直接进入你的灵魂、撼动它;而接近演奏会尾声时,Keith选择用一小段甜美的钢琴小品(Part IIC)将你的灵魂轻轻的放回原处。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场演奏会仍然是具有争议的:由于它广泛的接受度/流行度使其艺术价值受到一些质疑(这种观点本身是荒谬的);另外这张专辑的直接后果之一——引发了包括George Winston在内无数New Age音乐家简单化、表面化的模仿,作为这种潮流的‘始作俑者’它受到了不公正的指责,甚至Keith Jarrett本人都它的态度都是复杂的。 如果你还没有听过这场演奏会,那你将是非常幸运的——当最初发现它的美时,这种心情是难以言喻的。 专辑曲目: 1 Part I (26:01) 2 Part II A (14:54) 3 Part II B (18:14) 4 Part II C (6:56)
  
?
老艺影音 ? 2012 版权所有  站点地图
Processed in 0.007 second(s)